人的一生時時刻刻都在忙碌中度日﹕孩童時期忙於遊玩、交友﹔學生時期忙於課業、考試﹔就業之後,忙於工作、升遷﹔成家之後,忙於生活、生計﹔退休之後,忙於憂心、惦記,憂心兒子的工作,惦記孫子的課業,……。同學們可以試著想像,當面對生命終結的時候,這些忙碌、這些憂愁,難道就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嗎﹖生命的意義難道就是這些無止盡浮沉、變動的現象嗎﹖跟人世告別時,我們到底帶走了什麼﹖存摺裡的財富嗎﹖別人的恭維、肯定嗎﹖最心愛的情人嗎﹖還是最疼愛的子女﹖或者是俗世裡的名聲、地位﹖……,很抱歉!什麼也帶不走!那麼,我們一生中花費最多心力、耗費最多時間,甚至可能付出最慘痛的人倫代價的事,最後竟然一件也帶不走,人生不成了最大的荒謬劇嗎﹖投身人道不是變成上天給我們最大的懲罰嗎﹖所以請同學們一定要隨時思考每一個當下的所作所為,隨時有「念死」的念頭,如果真切體認到一般俗世追求的繁華其實都是空相,重新確認自己生命的目標,生命的意義才由此開始,這才是「人身難得」的真正意義,也是進入人道的殊勝性﹔真正了解人身難得,才是進入開悟現象的起點。
所謂「人身難得」指的是人具有物質體系外(包括肉身、一切有形可見、可感者),還具有精神、靈性體系(未必可見,未必可知,未必可用科學方法證成,但確實存在,或許可感者),也就是只有人類才具有超越輪迴、證悟成佛的可能﹔因此,一般人所了解的先知、宗教典範,都是經由人身而成就最殊勝的解脫、證悟最高的宇宙真理,耶穌、釋迦牟尼、穆罕穆德、宗喀巴、媽祖……都是。我們應該更深切體認人身難得,積極放下物質體系的過分追逐(並非否定物質體系存在的殊勝、美妙性,只是提醒一般人只見物質體系,未見精神、靈性體系的弊端),唯有真正進入精神、靈性體系,才是修行的正軌,也才能奠定開悟的基礎。
到底什麼是進入開悟現象的儀軌﹖皈依嗎﹖做禮拜嗎﹖念佛號嗎﹖持咒嗎﹖修法嗎﹖誦經嗎﹖探討佛理嗎﹖……,這些方式都是,但從圓融的角度而視,也都不夠究竟,因為以上種種方式其實都只是提醒我們回到宇宙的家園,人神一體、萬物一體的宇宙真理,都是方便法門之一,所以歸結進入開悟現象的究竟真理即是「生活」。什麼叫「生活」﹖生活是生命與自然互動的現象。什麼叫「生命」﹖生命是物質體系與靈性體系的完美結合。所以生活中處處充滿禪機,生命中處處充滿禪意,宇宙自然中處處都是禪境,大自然提供我們隨時進入開悟現象的機緣﹔別忘了,人本來就生活在大自然中,宇宙自然是上天提供萬物修行的道場,是最佳的恩典。可惜的是人類竟然忽略這位默默守候在我們身旁、時時等待我們進入真正喜樂之境的導師,讓自己跌入紅塵俗世,讓自己清靜的本質任意遭到濁染、玷污﹔任意讓貪念(追逐生命清靜本相以外的事物即稱為「貪」,但貪並不等同於享受,二者的分別要下工夫)引領自己去傷害別人,搶奪別人的物質、情感,殊不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道理,最後這個傷害絕對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叫做苦果自食。任意讓嗔恨(因為無明,即不知因果的道理而隨性生氣、憤怒、怨恨即稱為「嗔」)引領自己去傷害別人,在憤怒、怨恨的情緒中喪失理智,毀掉一切可以成就自己修行的善因緣(相逢即是有緣,所有的因緣都該被視為修行的善因緣﹔當惡緣出現時,應該自我反省、思索如何轉緣成智,才是修行者看待因緣的角度),殊不知嗔恨是宇宙中最大的破壞力,這個破壞力當下就傷害自己,毀掉累世修行所積累的福德與善因緣,千萬要提醒自己保持平心靜氣。任意讓癡愚(不知萬物一體,因分別心產生對物質的保有、情感的強求即稱為「癡」)引領自己沉迷於自我的角度、觀點,從自己的分別心去批判他人,自以為是,殊不知這個由癡愚引起的我執,只是讓自己畫地自限,原地踏步,看不清宇宙更高層次的真理,自滿於自己的理解、認知,這就是執著。真正認識「貪」、「嗔」、「癡」這三個修行上的障礙,確切落實於個人生命的調整中(即覺察起心動念是否受到貪念、嗔恨、癡愚的濁染),這才是進入開悟現象的儀軌。
因此,佛教徒也好、基督教徒也罷,宗教只是提供更直接進入契入開悟現象的儀軌,千萬不要忽略從生活、生命中下手,也就是不離現實環境,腳踏實地回到自己世俗上所扮演的角色,當老師就要像個老師,當廚師就要像個廚師,當老闆就要像個老闆,當職員就要像個職員﹔做父親就要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做妻子就要盡到做妻子的責任,做子女就要盡到做子女的責任,做學生就要盡到做學生的責任。不要以為這是人人都知道、沒什麼的道理﹔偉大就寄寓在平凡中,深刻的道理其實就在尋常事物中,這就是佛理的究竟,同學們先思考一下自己真的圓滿了世俗角色了嗎﹖如果沒有,修法修了半天,是修空法﹔念佛念了半天,是念空佛,對開悟的實際作用力不大,只是唱歌、遊戲罷了!
「開悟要從生活下手,生活有改善(即圓滿「人」與自身、他人、宇宙的互動關係),生命才有轉機﹔生命有轉機,生活才有禪機」,開悟並無定法,正因為人人各自的因緣不同,開悟才是修行的真正開始﹔同學千萬不要混淆了,誤以為修行是為了追求開悟,一定要先確認自己的修行方向是落實於生活與生命,珍惜身邊的所有因緣,時時反觀自性,將視角由外相轉入自己的內境,時時觀照自己的修行,捫心自問自己的心念與行為,我們才能由開悟而進入修行現象。
愚師與各位同學共勉!
修行開悟本無方 定念止念進解脫
人人皆曉出輪迴 那悟方便在己念
念念精進無分別 修化開悟自可期
禪修思考﹕
問題一﹕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 為什麼生氣?
問題二﹕想一想生命中最討厭、最不願意見到的人是誰?為什麼?
請思考過後,將文章再讀一遍。
何富雄 于 武禪書院 2002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