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才是修行的真正開始」,這句話可能使許多同學感到失望或疑惑,因為一般師父告訴我們,修行是為了追求開悟,尤其是認真「修行」的同學可能更感到失望,一心以為自己只要努力認真地走在「修行」道路上,就有開悟的一天。請同學再思考一下,上述的思考模式和進了補習班以後,認真學習,以為一定可以考上理想中的大學有何不同﹖就算考進了台大,和成為學識豐富的學者仍是二回事。佛學沒有補習班,因為開悟無法透過惡補、模擬考試來達成﹔但開悟就在認真思索、落實在生活的修行儀軌中,是為人應盡的本分,如此而言,我們還需追求開悟嗎﹖「開悟本無方」已暗示同學,尊重在我們週遭的各類型生命,即使他不是佛教徒,甚至是一般人認為的壞人,都有可能比我們更迅速頓悟解脫法門,就是所謂的「無定法」﹔一枝草一點露,人人各有因緣。修行只有觀照、反省,沒有比較,因為佛性的種子人人皆具,所以開悟是遲早的問題,也是修行時不應掛在心上的目標,時時提醒自己修正行為才是我們應謹記的功課。
靈性體系落在方便說,就涉及「心性」問題。所謂「心」,在佛學上並非指稱物質體系的心臟或頭腦,亦非指稱精神體系的思維能力,如果方便稱說,姑且以宇宙整體的角度定義﹕心就是生命原始,清靜自在、明澈的本貌。所謂「性」,姑且捨棄一般哲學上對人性的探討,即性善、性惡的持論,針對影響修行的因素而言,覺察具有肉身以後,我們累世積累的習慣與觀念,即稱為「習性」。心與性是一對孿生兄弟,心、性合一時,便是宇宙自然的原始面貌,也是所謂佛性﹔是春花秋月的美景,是日月星移的變化,是白晝黑夜的分野,是紅顏鶴髮的轉換,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實都是一個整體,它的分別源自於心的習染。就好似站在白色沙灘上,在白沙中摻入了些許白色的顏料,雖然都是白色,沙還是沙,顏料也還是顏料,但不落在適當的距離,其實分不清原來的白沙已產生些許改變﹔如果再加進其他顏色的沙粒,沙還是沙,只是顏色產生少許變化,不落在適當的距離,仍分不清改變的關鍵是雜質進入了﹔如果再加進白色的石頭,沙和石頭在本質上仍然一致,只是顆粒大小不同、黏稠度不同而已,不落在適當的距離,仍分不清白色的沙灘上有什麼改變﹔請同學再回到原始的沙灘上,除了白沙外,有其他顏色的沙嗎﹖有石頭嗎﹖有顏料嗎﹖……。細沙說明心的本質具有精細的分辨力(此和分別心不同,要仔細分辨),也就是說進入越高層次的修行,越必須覺察更精細的起心動念,此點非常重要﹔所謂「適當的距離」,說明覺察的重要條件,即覺察如果未進入適當的距離,根本無法發現心已被濁染,這也是愚師一直強調修行重要的原因,沒有覺察,沒有修行。
習性之於修行,正如做菜之於廚師﹔廚師個人的口味決定了菜餚的味道,如果廚師不聽聽客人的意見,根本無法得知自己所做菜餚的優劣,當然廚師也可以一直自以為是,完全不管客人的反應,這樣的廚師可能除了會被老闆淘汰外,根本未完成自己俗世的角色。習性正如廚師的味覺,如果一直習以為常,則所做出來的菜餚就不會產生變化,原地踏步,習性對修行的影響正在於此。味覺是人體的感覺官能之一,是人體的一部份﹔習性則不只是人類物質體系的一部份,更涵蓋精神、靈性體系,對有肉身存在的人類影響之鉅,可以想見一斑。對治習性上的瑕疵並不困難,只要保持開放的覺知能力即可﹔只要有覺察,便隨時可以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件而發現習性上的瑕疵。問題是如何覺知呢﹖這便需要回到上一篇文章所談的貪、嗔、癡三個修行上的障礙﹔只要隨時提高警覺,自省是否落於這三項陷阱中,便能提高自我覺知的能力。除了反省,更需珍惜身邊所有的因緣,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悟道的老師,時時保持謙卑的心境(此處的心境和前面所談的「心」並不相同,這裡的心境是泛指一般人未證悟成佛的現實心,會受到環境、事件的影響而進入輪迴,詳細待後文再述),多聽聽別人的見解,少急於發表自己或轉述別人的見解﹔因為修行是返觀自性,停止辯論。即使是佛學院學生在辯經的過程,也只是透過言語的解析,幫助自己更明白語言文字可能產生的錯誤知解,清楚宇宙間的真理,「辯論」的形式只是手段,並非目的﹔連部分出家眾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辯論」形式的表象,在形式中失去清靜心,落入我執而不自覺,這是為師希望各位同學平日盡量避免將對佛理的理解帶入辯論或討論形式中的主因。多聽、多看、多思考、多反省,少爭論、少動怒、少比較,我們生命內在的佛性種子自然會生根發芽,等待適當的因緣,它自然就會開花結果,這是為師針對破除習性,培養清靜心所提出的建議法門。同學不要懼怕習性的根除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確,本性是難移動的,因為清靜心與清靜性本來就存在,本來就不會移動,只要我們回復這種原就存在的美好本質,就能回到宇宙家園,找到人間的淨土﹔此時,我們會發現原來人間淨土就在清靜的心性中,佛性的歸止就在精進的修行中,開悟就在生命的原始點,一切原本具足、實存,是我們自己迷路了,修行就是找到回家的路,家就在每一個人清靜的心性中!
愚師與各位同學共勉!
佛性種子人人具 清靜本性人人足
心隨境轉無了因 性隨濁染無解脫
方便即在眾因緣 轉益多師不究竟
究竟當在己心性 返觀自性成定念
化去無端成止念 止觀戒定真智慧
宇宙自然無盡藏 採摘唯待有心人
禪修思考﹕
問題一﹕夜闌人靜時思考一下,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再思考一下,當白天工作時,原來設定的目標還在嗎﹖
問題二﹕放輕鬆進入冥想一下﹔想像自己就站在一片純白的沙灘上,享受那份寧靜、乾淨,……,接著想像自己逐漸變小,變小,變小……,最後變成一粒小白沙,而且融進沙灘裡不見了,讓知覺停留在白色、寧靜、乾淨中。
何富雄 于 武禪書院 2002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