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心性〉一文中,為師曾點明「修行就是找到回家的路,家就在每一個人清靜的心性中。」也許又有同學認為,如此說來修行根本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成佛更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放眼望去,許多人卻只見痛苦、爭奪、仇恨……等與淨土相去甚遠的現象充斥人間,人境哪有希望﹖人間哪來樂土﹖似乎並非如為師所指,只要回返自性,淨土即在自性中﹔因此在這篇〈談無常〉中,為師首先打算論證「淨土就在自性中」的道理。
同學是否觀察過蜜蜂築窩或是燕雀築巢的的過程﹖蜜蜂採蜜、燕雀啣枝,都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牠們並不需要「教」,只依靠著生物本能﹔蜜蜂知道哪一種花飽含蜜汁,哪一種花粉含有劇毒,可用與無用間,蜜蜂有天生的判斷力﹔燕雀啣枝不會置放在沙灘上,不會置放在岩石上,可安與不安間,燕雀有天生的警覺性。人類也是宇宙自然中的物種,也具有天生的本能,只是因為人類的高度創造力,使生活越趨於文明,物質享受越趨於豐富﹔相對的,依賴工具的情形也越趨於嚴重,就在這種不知不覺中,人類也逐漸喪失宇宙自然原來配給的本能。但有一項本能是所有物種共通,而且不會消失的,那就是「離苦得樂」。所以修行的本質內涵即是離苦得樂,這也是個人修行及證悟成佛的共通目的,二者的分別在於﹕前者欲成就一己的離苦得樂,後者欲成就諸有情眾生的離苦得樂。既然離苦得樂是所有物種的共同本能,也可以換句話說,淨土的完成就在離苦得樂的內在心性中,將這種離苦得樂的心性擴大,使周遭一切有情眾生皆因個人的修行而同享快樂,就是人間淨土的基本形貌,這也是為師認為「淨土就在自性中」可以得證的原因,請同學繼續深思其中的道理。
蜜蜂採蜜與築蜂窩間表面上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為求生存,一是為求安定,二者的行為者都是蜜蜂﹔雖然採蜜與築窩的行為不同,但行為的目的都是求得安適地生存。人類的行為也有一樣的同質性,只是人類社會因為分工更形精密,人類的思維能力、慾望更形複雜,也造成人類追求離苦得樂的願望更形困難。但不要遺忘了「人身難得」的現象,就因為人類是所有六道輪迴中最難滿足「離苦得樂」的究竟大慾,也更說明人道是修行境遇的殊勝所在﹔因此,覺察我們的行為是朝往什麼方向很重要,也是我們「修正行為」的一項明確指標。如果我們的行為表面上是失去,結果是朝向解脫之樂,仍然可以稱之為樂﹔如果我們的行為表面上是得到,結果卻是朝向貪、嗔、癡,則其實該稱之為苦,這個進一步思考非常重要,因為進一步思考對許多覺察的課題而言,才是了悟的開始。求樂得苦或求苦得樂,便是為師希望拈出的第一個無常的特質。
什麼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多數人都太急於判斷,判斷行為的結果是苦、是樂,是福、是禍,大多只是眼前功利的判斷,殊不知此種判斷離修行之路更遠,都是分別心的結果﹔如果當面對生命中「失去」的時候,無論是情感、財富、名譽、地位……,記得審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感恩、是寧靜抑或是痛苦、難捨,更或是強求、爭奪﹖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起心動念並不可怕,它是修行起點的指標,如果覺察它落入了貪、嗔、癡,告訴自己調整回來,回到「本來無一物」的知足、喜悅中﹔如果覺察它落入漫不在乎、毫無所感,告訴自己調整回來,回到「相逢即是因緣」的珍惜、尊重中。修行是項有趣的工作,過與不及都是修正的起點,中庸才是修行的終點,但這個中庸之道必須落在宇宙自然的常軌,這便是出離無常之苦的儀軌。
宇宙萬物皆為一體,互相依存,任何個體並沒有獨立存在的實存性,這就是無常的究竟本質,也就是佛學上強調的「空性」基礎。所謂空性,並非指物質體系的「無」,或從有到無的階段性變化,因為所有的變化都是空性的具體展現,從朝昇夕隱,夏雨冬雪,小至風吹葉落,簷前雨滴,人類能證實哪一種現象是獨立發生,不因任何牽連而產生變化呢﹖這說明了任何事物皆不具恆定性,更未有具足性(此處的具足性和前所言心性的原始具足性不同,宜仔細分辨)﹔真正明白、體會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空性」性存在,就能了悟無常的真實意義。生命可以因為一個輕微的撞擊而死亡,可以因為一次無心的相遇而毀滅﹔財富可以因為戰爭而變成廢紙,可以因為投資錯誤而盡﹔社會地位可以因為政權轉換而改變,可以因為災難而崩解﹔各位同學,看看自己手中所擁有的東西,能告訴老師哪一樣是恆常的嗎﹖哪一樣不會受到環境的牽動而改變﹖哪一樣是永遠屬於你的﹖再想想你出生時帶來什麼﹖念及此,應該明白現存於身邊的各種物質、因緣多麼珍貴,也多麼不該堅持佔有!空性的道理在提醒我們放下貪、嗔、癡,無常的原則在提醒我們珍惜所有﹔知足逆轉貪愛,包容消弭嗔恨,尊重化解執著。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仍請同學時時捫心自問﹔唯有時時捫心自問,時時自省,才能進入修行的思考,否則道理仍然只是說給別人聽,偶爾麻醉自己的謊言而已!
對空性的了悟即是進入宇宙無常現象的互動(此處所言對空性的了悟只是初階,還不是究竟義,請同學繼續參悟),即利用人類具有身、心、靈的實存現象,去感知宇宙、人世間更複雜的變化,這是為師拈出第二個無常的特質。人常常在各種生命現象中流轉,被各種捕捉到的感覺迷惑而不自知,因為短暫的利益而高興,因為無明的感覺而產生喜怒哀樂的變化,殊不知這些現象皆如夢幻泡影,只要「感覺」改變時,身心靈的作用便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最後都會落入無常之苦的境遇﹔所以修行需要覺知而非感知,需要斷念而非遷念,需要入定而非妄定,這是破離無常之苦的最有效捷徑。唯有安住在念念精進無分別的清靜心中,莊嚴自己的生命,體察無常並不是苦,只是一種宇宙現象,只是空性的展現,如此何畏之有﹖放下畏懼,生命自然會湧現更大的自在、喜悅,停駐在這個境地,同學將會發現苦樂同源,離苦得樂就這麼簡單!生命的圓滿不就安住在自己的修行中嗎?
愚師與各位同學共勉!
春花秋月何時了 癡人說夢自無了
宇宙自然無盡藏 修行莫問無常苦
苦樂同源真究竟 安住修行破無常
空性解脫為方便 奈何眾生迷幻影
覺知無常成定念 出離生死進涅槃
禪修思考﹕
問題一﹕整理自己的生命﹔思考一下,生命中最難以捨棄的是什麼﹖再想像一下,如果一旦失去,自己的生命會產生什麼變化﹖
問題二﹕宇宙間的各種自然現象,最熱愛的是什麼﹖為什麼﹖喜歡那種現象的哪一種特質﹖再冥想一下﹕如果自己遇上問題一的假設情況,即失去生命中的最愛,沉浸在那種痛苦中,然後快速地結合宇宙中最愛的自然景象,感受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如果無法結合,尋找關鍵點為何﹖
何富雄 于 武禪書院 2002年七月